文逸首页 小文论坛 文逸博客 精华文章
 首页 | 新闻 | 论坛 | 博客 | 专题 | FTP | 金融 | 微博 | 图库 | MyHome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 帮助 | 设为首页  ·在线人数: 1092
 §您的位置:文逸首页 > joymaker1979 's home > 【教育学习】专栏 > 叙述香港——张.
joymaker1979 的主页网址:http://wonyen.net/home.aspx?id=joymaker1979 给我留言

 § joymaker1979  的【教育学习】专栏

  作者:joymaker1979  发表时间: 2005/5/19 16:28:09    查看: 3265     评论: 1
标题: 叙述香港——张爱玲《第一炉香》、白先勇《香港一1960》、施叔青《嗦细怨》

            叙述香港
—张爱玲《第一炉香》、白先勇《香港一1960》、施叔青《嗦细怨》
             费勇


    我必须进入这深坑里去给他们
    爱,给他们光,给他们解除了无路可
    走的郁结……
              叶维廉《香港—一九七三》①
    永远在边缘永远在过渡
                    —也斯《形象香港》②
              引言
    在我个人的少年青年时代,即七十年
代中期到八十年代,香港这个地理名词在
中国大陆的日常中几乎是一种遥不可及而
又无处不在的存在。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
得大约在1975年,我的一位亲戚的亲戚
从香港回来探亲所引起的骚动,关于她、
关于香港的议论,在我们的城市延续了
二、三年之久;我也非常清晰地记得
1978年我父母的一位朋友移居香港前夕
那种既犹疑又憧憬的表情,而半年后她从
香港寄来的彩色照片又是怎样引起我的家
人及邻居们的惊叹。而在此后的八十年
代,香港的流行歌曲、电影、武侠、言

情、时髦商品等,遍布大陆的各个角落,
香港同胞成为一种特殊的中国人。在大陆
的各种言说中,与其说香港是一个地理名
词,不如说是一种欲望想象物,散发出时
尚、富裕、自由的气息,投射出大陆民众
对未来的期待、焦虑。那时在大陆的文艺
作品中,香港同胞往往被塑造成爱国的或
腐败的二种极端的类型,外型上一般都是
商人模样,西装、小胡须,说一口广东腔
的普通话。透过这样的形象,能感触到创
作者与读者、观众那种隐约的既羡慕又嫉
妒的微妙心理。有趣的是绝大部分创作者
并没有到过香港。直到97临近,大陆的
中国大众似乎才突然想起:香港是被英国
殖民主义割裂出去的中国领土。闻一多的
一首几乎已被遗忘的作于1925年的诗
《七子之歌》变得广为人知。闻一多在诗
作前有一段小引:14 ALF有七子之母不安其
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
作《北仔风》以憨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
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
国,受虐于异类,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
(OLF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
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

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
兴云尔。..一③非常明显,闻一多的立
意在于悲愤当时祖国政府的败坏,以及一
般民众对于国土沉沦的无动于衷,企图以
诗来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自立自强的
精神,其间的沉痛不言而喻。有意思的
是,九十年代的接受者显然把重点放在了
闻一多诗中的一句话上:“母亲!我要回
来,母亲!”于是,在整个大陆的言说中,
大陆与香港的关系被界定为母子关系,香
港被塑造成时刻盼望着回到母亲怀抱的孤
儿。接纳回归儿女的喜悦、自豪取代了闻
一多以自我批判为基调的沉痛。
    九十年代的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类的香
港想象:西方的香港想象。殖民时代的终
结引发了一股怀旧的潮流。关于旧殖民时
代的故事大量出现在小说、电影中。关于
香港,《大班》这部电影也许可以让我们
清楚地看到,殖民主义的话语如何建构了
一个富有“东方”魅力的被征服了的香
港,当陈冲这位性感的东方美女身着中国
古装以女奴的姿态坚贞不一的臣服于那位
西方主人—一位英国冒险者时,我们可
以猜测到西方观众观看时所获得心理满
足。
    在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叙述之间,香港
一度是一个任人言说的沉默的对象。也许
确如周蕾所言:“香港人的历史,未被了
解便遭抹拭,未被承认便遭否决。”01984
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奇妙地引发了香港
本土意识的醒觉。从那时到97前后,香
港本土的文学写作试图型塑一个本土的香
港形象,让香港湮没了的历史,以及现实
中细微而巨大的矛盾、悲哀浮出水面。这
是香港自己在说话,香港自己成为自己的
叙述者。在这些叙述中,香港确乎不再只
是想象的产物,或欲望或意识形态的投
影,而是某种现实经验的再现。但这些本
土的叙述,也并不能为香港、为香港人固
定一种形质,在那些执着的描摹中,凸现
的是漂泊、浮动、不安。香港之所以为香
港,也许正在于她的流动性。
    并非只有本土的香港作家才重视香港
性的挖掘。在本土叙述、民族主义叙述、
殖民主义叙述、欲望化叙述之外,我注意
到另外一种关于香港的叙述。这种叙述的
叙述者不是香港人,但对香港的本土怀着
极深的关注,他们不象香港本土的作家那
样从香港内部揭示香港性,而是藉外来因
素与香港的相遇来探讨香港性,以及其它
的存在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以张
爱玲的《第一炉香》、白先勇的《香港
—1960))、施叔青的《嗦细怨》为例来
讨论这种叙述。这三位作家相互间人所共
知的因缘关系为我的讨论提供了基本的文
学史意义上的前提。
    张的《第一炉香》写于1940年代,
白的《香港—1960》写于1960年代,
施的《嗦细怨》写于1980年代。正好相
隔二十年。张爱玲曾两次到达香港,第一
次是因为中日战争,她被迫放弃去伦敦大
学读书的机会,转到香港大学;第二次到
香港是因为49年中国政权的更替,她在
香港作短暂居留后去了美国,最后在美国
的一所简陋公寓里寂寞地离开人世。白先
勇第一次到香港在时间上与原因上都与张
爱玲第二次到香港相同,只不过他经过香
港去了台湾,然后再去了美国。施叔青是
台湾人,1978年因为工作的关系随丈夫
到香港居留,但似乎并没有打算把香港作
为永久的家,因为不久她就离开了香港。
在今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述空间,
张、白、施三个人都面临着某种程度的身
份危机:中国作家?台湾作家?香港作
家?海外华文作家?在一些固守“中国即
大陆”信念者的论述中,他们往往遭遇边
缘化的命运。
    对我而言,确定这三个写作者是否中
国、是否台湾或香港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有意义的事实是:他们是用汉语写作的旅
人,他们是曾经从香港走过的中国人(或
华人今。在“旅人”这个词的位置上我曾
试图使用“放逐者”一词,但最终放弃
了,因为我不想引起语义上的无穷纠葛;
同时,我也感到“放逐”一词过于沉重、
过于沧桑、过于政治。“旅人”这个包含
着天涯羁旅、家国情怀、寻找、邂逅等因
素,用以指涉近现代中国的某种生存状态
也许是恰当的。张爱玲在追忆第一次香港
经验的散文《烬余录》中说:“清坚决绝
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
的,总不免使人嫌烦。人生的所谓‘生
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⑥这三篇作品
写香港,写的并不是宏大的历史场面,而
是香港日常里那点“不相干的事”,一些
普通人的隐秘而平凡的悲欢。而且,写作
者采用的是一个普通旅行者的视角,张爱
玲明白地说自己“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
来察看香港的。”⑥白先勇曾这样评论施叔
青:“香港作家看香港是从当事人的眼光,
所以香港种种现象视为当然,而施叔青虽
然在香港居留的日子不算短,但她写香港
却完全是从一个外来者(Qutsider)的眼
光,所以香港在她笔下,事事新鲜,光怪
陆离。”⑦这句话也可用在白先勇自己身
上,尽管《香港—1960》是他唯一的一
篇香港小说,而且,这篇小说写于美国,
依据的是少年时代从大陆到台湾之间的插
曲般的香港经验。
    写作者与他的人物之间绝非简单的对
应关系,但肯定有着某种微妙而复杂的联
结。张爱玲的葛薇龙来自上海,一个地道
的上海女孩,因为躲避中日战争随着父母
逃到香港,然后当父母回上海时,她为了
不中断学业继续留在了香港。整篇小说叙
述的都是薇龙为了留在香港所做的努力、
挣扎。白先勇的余丽卿来自大陆,原是国
民党师长夫人,显然是随着国民党的溃败
而流落在香港的。施叔青的嗦细虽然是香
港人,但对“香港的印象只止于中学时代
的香港”,“香港对于她,反而不及美国亲
切。”⑧因而,她虽然是“回到”香港,但
与薇龙、余丽卿一样,都是香港的“外来
者”。这三篇小说的开头这样描写三个女
子的姿态:
        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
    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
    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
    去。—《第一炉香》
        朦胧间,余丽卿以为还睡在她山
    顶翠峰园的公寓里,蜷卧在她那张软
    绵绵的沙发床上。—《香港—
      1960))
        11*1细在此等于没有家,她和狄克
    另起炉灶,在半山区马己仙峡道找了
    一个不算大但很舒适的单位,是在大
    厦的十七楼,据高临下,从窗口望出
    去,香港就在他们的脚下,—《嗦
    细怨》
    三个人出场时的心境完全不一样,薇
龙是憧憬中带点茫然、害怕,余丽卿是纯
然的绝望,‘嗦细则是充满了兴奋。但有一
点却完全一样,即,香港之于她们犹如一
个异乡,一个外在之物。薇龙与嗦细以
“望”的姿态将自己与香港拉开了距离,
香港成了一个她们试图“进入”的陌生界
域,一个需要去摸索、去了解的对象。余
丽卿仿佛已经“沉入”香港,但“朦胧”
还以为”“蜷卧”几个词显示“沉入”只
不过假象。余丽卿一出现即已迷失,她对
身在何处丧失了知觉。她所处身的空间对
她已经没有意义,她只是在“朦胧间’,漂
浮着,沉沦着。只是在香港仍在漂泊的一
具肉身。
    她们“闯入”香港,也仿佛将三段不
同的时代带入香港。一个旅人,有时不仅
仅是一个个人,而同时是一个集体,一个
时代,一种文化。如果说,薇龙背负着晚
清没落贵族的矜持、贫困,犹犹豫豫地进
入香港,余丽卿背负着民国时代的繁华,
一下子堕入香港,那么,‘嗦细是以海外华
人的轻松步履“回到”香港的。当她们与
香港相遇,展开的是“中国’,与“香港”
这二个语词之间一段复杂的纠葛。在中国
近现代史每个灾难时刻,人们都把香港作
为一个避难的所在。香港是中国内部分化
出来的异国,她是中国的,同时又不是中
国的。上海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也具备
这样的功能,但由于香港远处华南,似乎
另有一种神秘与“天高皇帝远”的韵味,
而在50年代以后直至80年代香港仍然延
续着这种功能。这三篇作品将“中国’,、
“上海”、“香港”、“台湾”、“海外”几个
语词,透过三个女性的命运,奇妙地联系
起来,似乎是以日常中的琐细场面,暗喻
着一个种族已经破碎了的某段记忆。
    薇龙、余丽卿、嗦细都是因这因那而
边缘化了的人。她们怀着各各不同的心愿
到达香港,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找寻人世
间的某点安稳。然而,她们在香港很快湮
没在另一群与己相异但同样边缘化了的
人。她们所遇到的,似乎并没有真正的香
港人,都是从别处来到香港的香港人。张
爱玲与白先勇,尤其是张爱玲,以极其鲜
明的画面突现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极其少
见的“混血”形象。张的乔琪乔、周吉
婕,白的融合了中、西、葡、英的混血妓
女,实在是殖民历史的标本。施叔青虽然
没有写到“混血”形象,却写出了香港社
会的“华洋杂处”。
    重要的不在于指出这种“华洋杂处”
的现象,而在于描述这些现象时的观点。
白先勇无意殖民性的反思,但在那位混血
妓女的描述中,对于殖民社会里的悲惨人
生所怀有的愤怒、悲’h1W7,跃然纸上。张爱
玲以上海人的优越感嘲笑香港:“香港社
会处处模仿英国习惯,然而总喜欢画蛇添
足,弄得尽失本来面目。”大约四十年后,
施叔青在《嗦细怨》中演绎了这句话:
“嗦细脚下踩着宝蓝的天津地毡,坐的是
褐黄色的高背椅吊着水晶灯,满桌镀银的
餐具,处处现出爆发户的枪俗味,香港式
的豪华,就是这样吧?!’,后殖民时代殖民
主义并没有结束。而张爱玲完全不知道
“后殖民主义”理论,但她对香港殖民性
的书写一定会令今天的“后殖民主义”者
把她视为同志。张爱玲在《第一炉香》中
提出了种族歧视的问题,而尤为精彩的
是,她提到了殖民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如
何将被殖民者建构为一个他者,一个供西
方游人观赏的“东方符号”。“这里(香
港)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
诞、精巧、滑稽。”到了八十年代,连香
港的“中国”也已经无法满足象嗦细的丈
夫狄克这样的西方人的中国想像,所以他
一到香港就失望了,以为香港的中国味道
显然不及美国唐人街来得浓厚。因此他与
结婚多年的嗦细分了手,转身投入他的同
胞—一个美国女孩的怀里,仅仅为了在
香港找不到“中国”。
    边缘化背景的叙述强化了女主人公的
边缘处境,但最能显现女主人公边缘处境
的,是她们在香港所遭遇到的恋爱。女性
习惯上会透过恋爱,特别是婚姻来获得归
属感。薇龙留在香港,一方面固然是为了
读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对象
嫁人。她开始时喜欢上卢兆麟,但卢兆麟
经受不住她姑妈的诱感,令她大失所望。
不知不觉间她爱上了乔琪乔,并且同他结
了婚,本来是要寻求安稳,最终却把自己
的未来系在了一个最不安定的人身上。余
丽卿更是陷于一个毒贩、通缉犯的孽缘中
无法自拔。爱对于她已成为枷锁。嗦细离
开美国丈夫后,无意间与一位地道的中国
中年男人发生恋情。结果成为一场烦人的
婚外恋中的第三者。地道的中国男人并没
有带给她中国式的安宁,反而更加浮游不
定。
    正是在三位女主角失去归宿感的过程
中,写作者揭开了香港繁华色彩中的荒凉
底色,一种典型的张爱玲笔法。“在这灯
与人与货之外,还有那凄清的天与海—
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而薇龙的
“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
有无边的恐怖。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
只有在这眼前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
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体息。”‘嗦细
与洪俊兴在欲海中随波逐流,最终抓住的
是生命中那点细微的却无处不在的暗淡,
世界也变得无法把握了,“‘嗦细在大厦后
的海边来回走了一夜,天色微明时,她再
也支持不住了,两腿一软,跪到沙滩上,
接着她开始呕吐,用尽平生之力大呕,呕
到几乎把五脏六肺牵了出来。”白先勇不
仅触及到荒凉,更大大地烘托恐惧,他并
没有象张爱玲、施叔青那样,一点一点地

随着女主角恋爱的推进,把荒凉的底色慢
慢呈现,最后在谢幕时达到高潮,嘎然而
止。而是在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恐怖气
氛:香港已经三个月没有下雨了。炎热、
干旱、罪恶,笼照着香港,笼罩着余丽
卿。“但是我可没有为明天打算,我没有
将来,我甚至于没有去想下一分钟。明天
—太远了,我累得很,我想不了那么
些。”白先勇以余丽卿流动无序的意识,
回应外界混杂的声响,从而将香港的动
荡、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薇龙、余丽卿对应的都有一个妓女
形象。《第一炉香》结尾有一群外国兵与
成群的妓女纠缠,而薇龙居然被误作妓
女,她自己笑言实际上与她们差不多。白
先勇以并置的手法在余丽卿之外又塑造了
一个混血妓女,而施叔青虽然没有写到妓
女,但嗦细后来的“不快”部分原因在于
她突然感到自己与洪俊兴之间也不过是一
种交易而已。妓女意象最能颠覆传统社会
里的女性神话。妓女与城市构成另一种叙
述,而在此,藉着这个或显或隐的意象,
张爱玲、白先勇、施叔青将种族、城市、
殖民史与女性的命运相互交织。白先勇说
“余丽卿就是香港,香港就是余丽卿。”⑨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玩味的,如果余丽卿隐
喻着香港,那么,她的那位正被通缉的躲
在阁楼里的情人又隐喻着什么呢?她的那
位被砍了头的师长是否也有所指涉呢?还
有,薇龙呢?嗦细呢?以及乔其乔、洪俊
兴呢?
              结语
    在张爱玲与施叔青之间,白先勇是突
然跳荡而出的不和谐的乐音。张爱玲与施
叔青,都以从容不迫的叙述,藉一个女子
细致的日常经验来展现某种普遍的世间
相。对香港的解读是依附于这样一种普泛
的悲剧的。张爱玲以日常中暂时的宁静、
琐碎来暗示长久的离乱、喧嚣。薇龙的姑
妈用自己的豪宅将时代的风风雨雨关在了
外面,而让自己凝固在晚清淫逸的氛围
里。但无论怎样,张爱玲的香港掩饰不了
沁透骨髓的乱世迹象。施叔青以一则闹市
中似乎轰轰烈烈实则寂寞无聊的情爱故
事,尽现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香港依然重复
着鸦片战争以来萦绕着的身份迷失危机。
六十年代的白先勇在美国隔着太平洋凝望
神州,充满的一定是关于中华文化承传式
微的唱叹,在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
哪里是中国人的家园?大陆神州是在重重
的帘幕之后了,只有香港还能依稀感觉到
故国的气息,但香港却快要“干掉了’,。
白先勇对香港的解读,显然是依附于一种
强烈的中国意识之上的。他在关于香港的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的是对中国的关切。
    叙述香港是一个庞大的题目,不会随
着97的结束而结束。殖民主义、意识形
态、文化融合与冲突、全球化与本土化、
身份焦虑、都市化等等议题,在今天香港
繁荣的日常中此起彼伏,而我在这篇文章
中提出的这三篇作品,是不同时期三位身
份不同的中国人对香港饶有意味的独特叙
述,是香港叙述中将香港与近现代中国历
史相衔接的一环。
    注释
    ①《叶维廉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
股份有限公司,1978,第231页。)
    ②《梁秉钧诗选》(香港作家出版社,1995 ,
第299页。)
    ③《闻一多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
第269页。)
    ④周蕾《写在家国以外》(牛津大学出版
社,1995,第8页。)
    C⑥张爱玲《流言》(皇冠出版社(香港)
有限公司,1998,第42页,第57页。)
    ⑦《白先勇文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
社,2000,第352页。)
    ⑧本文中所引用的三篇作品中的文字均出
自以下版本:
    (P细怨》(见施叔青《一夜—香港的故
事》,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第一炉香》(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
司,1999)
    (香港—1960))(见《白先勇文集》第1
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⑨在香港电视台制作的《杰出华人系列·白
先勇集》中白先勇对记者所言。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
 

分享到:


 §评论: 叙述香港——张爱玲《第一炉香》、白先勇《香港一1960》、施叔青《嗦细怨》

0 条评论;  每页显示 15 条评论;   1 / 1               ↑到页首




您未登陆,发表评论时请填写: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评论: 叙述香港——张爱玲《第一炉香》、白先勇《香港一1960》、施叔青《嗦细怨》
内容 (8000字以内)
 (CTRL+ENTER提交) 
  关闭窗口  
用户登陆
我要发表文章
搜 索
§joymaker1979 的网志导航
感想随笔(19)
生活休闲(0)
饮食健康(0)
自然妙趣(0)
潮流时尚(1)
游览见闻(0)
情感绿洲(14)
娱乐搞笑(0)
读图时代(14)
影音视听(1)
商业新知(0)
理论研究(0)
时事纵横(0)
社会文化(0)
文学欣赏(6)
教育学习(4)
§joymaker1979 的友情链接
关于文逸 | 小文论坛 | 文逸博客 | 文逸金融 | 精华文章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WWW.WONYEN.NET 2003 - 2021  闽ICP备09016518号-16   本站最高 10508 人同时在线,发生时间 2005-5-17 5:09:15 
 文逸科技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