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逸首页 小文论坛 文逸博客 精华文章
 首页 | 新闻 | 论坛 | 博客 | 专题 | FTP | 金融 | 微博 | 图库 | MyHome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 帮助 | 设为首页  ·在线人数: 1922
 §您的位置:文逸首页 > hnxxzjx 's home > 【社会文化】专栏 > 在瑞士学联国学.
hnxxzjx 的主页网址:http://wonyen.net/home.aspx?id=hnxxzjx 给我留言

 § hnxxzjx  的【社会文化】专栏

  作者:hnxxzjx  发表时间: 2010/7/6 2:10:32    查看: 4718     评论: 4
标题: 在瑞士学联国学社道德经茶会上的发言

             漫谈《道德经》
                 ---在瑞士学联国学社道德经茶会上的发言提纲
              庄建西    hnxxzjx@126.Com
1《道德经》为什么难读?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明明知道:用语言解释不清楚道,但是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释道,只能取类比像,旁敲侧击,从多个方面来启迪和诱导人们的智慧,把道这种只能心领神会的哲理告诉人们。
  每一个人的智力不同,知识层次结构不同,对道的理解也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解释,让我们也无可是从。
  甚至有时老子在找不到合适的事例来解释道的某一个特征时,也会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并推出,更增加了我们理解的难度。比如:“无”是道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无是无形物质的无,是万物之本源。这个无可以包罗万象。“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生万物”。这是《易经》的宇宙形成观。“无”在这里是一种我们很难察觉的存在,一种物质,无形的物质。【在现在的宇宙中无形的物质仍然大量存在,现代科学证明:现宇宙将近90%都是暗物质,但是现代科学还没有认识到人体,生物体所存在的暗物质。中国人就是通过人体开始认识暗物质的,并且推断出无形的暗物质是宇宙的本源。】但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篇中讲:“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Yan zhi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看似老子在讲有和无之间的辩证关系,实际上这里讲的是有形的无。让我们很容易混淆有形之无和无形之无的区别。另外还有一个虚无的概念是心理上的。像道德经第十六篇里的“至虚极,守静笃du”;像内经里的“tian dan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是心理上的无思无虑、守静,真气是无形物质、暗物质;精和神在这里也是无形物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精。魂魄神精都是物质,由于它们无形,我们是通过它的功能表现来认识它们的,于是有人否认它们的物质性。这是错误的】。这样,“无”就有了三个方面的概念。如果我们对中国哲学中“无”的概念没有一定的认识,在这里就会感到困惑。所以学习《道德经》需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需要博览古典文献对中华文化体系有一个整体认识;也可以反复阅读,逐渐加深。
  以上仅仅是泛泛而谈,一般而言。其实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现代的系统科学思想来学习《道德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与系统科学是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他们同样都是宏观综合思维,系统就是整体。它们有着同样的宇宙观,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宇宙之本源,万物皆由气所化生。他们有着相同的方法论,系统观察是他们共同的认识方法。中国人的取类比像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一种系统观察方法。比如,中医的脏象学说,“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就是把人体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参照,加深认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同样深入到了不确定现象。细分的话,系统科学是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了不确定现象;而中国哲学是恍恍惚惚地深入到了不确定现象的背后。中国哲学比系统科学更深入一个层次。以中国哲学思想为指导,以系统科学思想为基础;东、西方思想大融合,现代和古代大汇通,一个崭新的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亟待建立。新的哲学思想体系与现代科学之间是一个互动关系。他们相互促进把科学推进到不确定现象的背后。人类社会将以此为基础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历史发展层面。
  目前,系统科学理论如同一盘散沙,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同态学……等等,它们好象是同一个理论体系又各自为政、相互独立怎么也统一不起来。就需要我们借助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把它们协调统一起来。因为中国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不确定现象的背后。
  我经过多年的苦苦思索,在这些方面略有所得。所以,我今天发言的真正主题是想告诉人们,特别是想告诉科学家:现代科学被局限在了数理屏障和磁电屏障之内,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科学道理是不能用数学来解释清楚的,因为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人类社会要想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要走出这两个屏障。
  今天我来主导这一次道德经茶会就是要把自己多年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让明智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滋润、充实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共享明智文化的快乐!
2道德经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道德经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华文化体系基本上可以说初步形成在西周。周灭商朝后,他们有一个反思就是:夏、商那么重视祭奠为什么还会灭亡。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轨迹,也就是运行的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杰亡”。通过这一次大反思,中国人从原始的自然宗教文化走了出来,建立起来一个明智的文化体系。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这个时期的经典文献主要是易经和诗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以此为基础演绎出来的各种流派。各种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文化体系的成熟。到汉代,中国社会发展成熟以后,基本上是法家,儒家,道家这三大家主导着中国社会运行了近两千年。国学研究一般对儒家,道家比较重视,而实际上法家才是中国社会挑大梁的龙骨。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法家思想的胜利,秦王朝的短命暴露出法家思想的致命弱点。它需要另外一个思想体系来加以辅助。最初中国人选择是道家,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道家社会管理思想的成就;而后又选择了儒家,因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儒家思想,更适合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儒家秉承了《易经》已经形成的人的价值观。“厚德载物,君子当自强不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思想更容易与法家思想协调起来。法家和儒家相辅相成,就像一对夫妻一样操持着中国社会;而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则化解为种种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融化在其中。法家、儒家和道家三家同出一根,都是以易经为根基。儒家侧重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道家侧重研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研究大自然的道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所以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细致的诠释,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解读。但是道德经毕竟是一家之言,也存在它的偏颇之处。
 

分享到:


 §评论: 在瑞士学联国学社道德经茶会上的发言

  回复者:hnxxzjx    回复时间:2010/7/6 2:13:04    [第1评]
3老子对大自然的理解——道的基本概念
 先看一下有关道一些章节: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的基本属性。“名”就是“主观信息”是人类主观世界建立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只能勉强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没有加工的木材】;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dan【水波纡缓】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从善为道者的一举一动来体验认识道】
第二十一章 
【大、甚】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息,指令】。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刚刚开始】。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人在入静状态下对道的感受,感觉】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物质性】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永远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没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对万物的控制关系】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和万物的依附和控制关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f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物的演化过程】
下面我们把老子关于“道”的论述,总结一下:
首先,道,就是道路。【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这是道字的最基本意思。由人走的谓之道,延伸出其它事物的运行轨迹,发展变化过程,变化机理,发展变化规律。继续延伸,到客观事物运行变化背后的主宰者。我们对运行轨迹,发展变化规律比较容易理解,比较难以理解的是:道是客观事物运行变化背后的主宰者。有神论者把这一主宰者谓之神;中国人【老子】是无神论者,他把这一主宰者谓之道,道就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万物之本源。物质的原始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更多的地方古人把这种物质称之为气。内经里面有:万物皆由气所化生。用现在的话就是说,道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物质存在状态。宇宙大爆炸之后,部分物质由无形的道【气】变成了有形的物质,而大部分道并没有变成有形物质。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有形物质只占整个宇宙质量的10%左右。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相互抗衡的结果。无形的道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有形世界。特别是对生物界的影响更大。老子观察到了无形物质对有形世界的影响规律。<道德经>就是他对无形物质影响有形世界的认识。关键的一点是要分清楚有形之无,和无形物质之无。
要理解老子关于道的概念,不能不先了解一下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宇宙观。
关于宇宙的起源,中国人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古老传说《盘古开天地》:在很久以前,宇宙处于混沌状态,无上下左右之分,无今天明天之别;无日、月、星光。黑暗之中盘龙氏出生了,他日长一丈,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清升浊降,天地开辟。所有的日月、星辰、风云、山川都是他死后由他的身体崩裂形成的。记得是在我5岁那年,不识字的奶奶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当时我对故事里的“混混沌沌”就纳闷儿了好一段时间。现在看来中国人的这一个宇宙观还是很科学的。首先他认识到现宇宙是靠膨胀运动支撑起来的一片天地,还认识到在膨胀运动产生之前宇宙处于混沌状态,这和我们现在科学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现在对宇宙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一个假说。就是: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处于混沌状态,就是道和气的状态。混沌状态是一种自由运动状态,彻底的自由运动。不像原子那样处于旋转状态。这一种状态下有两种势力在相互抗衡,即万有引力的聚合势力和自由运动势力。两种势力抗衡的最后结果是能量的大聚合。就像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结果是垄断一样。大聚合之后是大爆炸,或者说大膨胀。原来的聚合运动势力,自由运动势力,加上新出现的膨胀运动势力,形成了三种势力的相互抗衡。现宇宙是三种势力相互抗衡的结果。自由运动的物质在膨胀运动的冲压和拉伸下出现了旋转运动。原子,分子;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旋转运动的产物。膨胀势力一消失,它们会迅速、瞬间回归混沌状态。旋转运动使暗物质转变成显物质。
在现宇宙中,我们身边可以看得见的任何物体,它都是处在三种势力相互抗衡的平衡之中,任何一种势力的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该物体的毁灭。当膨胀运动势力过强时,它会化作射线离我而去;当万有引力过强时,它会化为黑洞而深不可及;当自由运动势力过强时,它会由显物质即刻转化为暗物质,瞬间即逝。现宇宙持续的膨胀使我们能够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世界。微观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就是自由运动势力的体现。生命现象是不确定现象向分子以上层次的延伸。一直延伸到人类社会。
在膨胀运动势力对混沌状态的物质进行冲压,拉伸的过程中,开始出现磁和电的分离。就是易经中的“太极化两仪”。磁和电的出现比较晚,我们运用电磁波的方法不能认识暗物质。这就是我说的电磁屏障。我们只能运用万有引力来认识暗物质。
宇宙的持续膨胀维持着显物质世界的稳定性。膨胀运动与自由运动的相互抗衡是大千世界的创造者。道的概念就是自由运动状态的物质及其势力,以及它对显物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生命现象就是道在相互抗衡中占相对主动形成的。简单概括:有生命的物质是无形相对控制有形;无生命的物质是有形相对控制无形。
4道德经的系统辩证思想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辩证思想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里只想说明一点就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他的系统性,与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西方哲学的辩证法属于分析思维,突出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演化规律;而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看重的是矛盾双方背后的系统。比如:西方哲学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实际上表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生、长、壮、老的发展过程,但是它只讲系统里面的一对主体矛盾的演化规律,对整个系统没有表述。中国哲学把任何一对矛盾都看成是系统中的矛盾,它用“阴阳”一词来代表矛盾双方,而不用矛盾一词。因为阴阳一词有属性,面对太阳为阳,背对太阳为阴,阴和阳的背后有一个太阳的存在。太阳和阴阳双方,三方面就构成一个系统。道德经里面有关辩证思想的表达看似非常具体、简单,但是寓意很深,就在于此。
5 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
道德经全文思想性、哲理性很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德经阐述的主题是治理社会。为了阐述他的社会管理思想才论道说德的。到最后,他的社会管理思想没有被中国社会完整接收,但是他阐述的哲理,特别是他的辩证思想却渗透到了整个中华文化体系的方方面面,世世代代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道德经中有关社会管理的章节很多,我们只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章节: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使有什伯【十百,各种各样】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不感到负重】,处前而民不害【不感到受害】。是以天下乐推【推举、推戴】而不厌。以其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法式法则】。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 矣,与物反矣【复归于真朴】,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in,天下之交也【交汇‘汇集】。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聚】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 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兼并小国】,小邦不过欲入事人【不过分顺从大国】。夫两者各 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li天下,其鬼不神【不起作用】;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 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其民淳淳;其政察察【严厉、苛刻】,其民缺缺【不满足,狡黠jiaoxia】。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 ,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正道】,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成功】而已,不以取强【逞强好胜】。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 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 乱,有忠臣。?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以及贵柔守雌、以柔克刚。形成这样一种社会管理思想,有着他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老子和孔子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历史大变革的前夜。他们都无法容忍私有制对社会理性的扭曲,看不惯私有制对人性的蹂躏。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回归到西周就可以了;而老子要回归到黄帝时代,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大道行的时代。他们的政治主张都不被社会所接受。但是他们的大道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老子和孔子,他们处在大致相同的历史年代,有着大致相同的哲学思想基础,都主张人类社会向原始公有制方向回归。不同的是孔子侧重研究人和社会。孔子在最基本的哲学思想上是老子的崇拜者,“粉丝”,但是他对社会的认识明显比老子更深入一个层次。老子侧重认识到了无形物质对有形世界的影响和控制。他也过分强调了无形物质“道”作用;还过分强调了客观事物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要想让这个系统存在的时间长一些,就应该让它发展的慢一些。老子的思想用在社会管理方面就存在着守旧、保守的一面;比较适合用在医学方面,用来探讨如何延年益寿。所以他的社会管理思想只能是从某些方面看有一定的道理。他的贡献主要是中国哲学的辩证思想,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结构在易经已经形成。
   老子的“无为而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应该说“无为而治”强调的是系统的客观控制机制。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套控制系统。比如,一个国家有总统政府系统和议会系统。一个企业有总经理系统和董事会系统。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辅相成。一个社会有集权控制系统和民主控制系统。中国人很早就对这两套控制系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比如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系统就是一个主观控制系统;五行系统就是一个客观控制系统。再比如:孔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就包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主观控制系统;还有仁、义、礼、智、信、忠、孝一整套客观控制系统。在任何一个系统之中,主观控制系统都是占主导地位,客观控制系统据辅助、协同地位。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让我们注意客观控制系统的作用。现在的自由市场经济管理思想就有一些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理念在里面。“我无事, 而民自富”。
  第二个方面是人体自身的无为而治,也就是练气功。在练气功的过程中,人们要不断地放松自己的主观意识,放松大脑神经系统;让人体的客观意识充分活动起来,来调整人体自身平衡。形成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这是系统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态。人体经络系统就是一个客观控制系统。每一个生物细胞都存在着客观意识,这种客观意识就是中医说的气,老子说的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每一个细胞产生的气都流露出来一些,聚合起来在人体循环,就形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仅人体有经络,动物有经络;现在有人研究树木也有经络。凡是生物体都存在有气,比较大一些的生物体都存在经络。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思想,就是想让社会系统也像人体练气功一样,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
第三个方面是如何让被管理者进入无为的状态。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老子的愚民政策”。“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管我们如何评价老子的愚民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它也是统治者经常运用的社会管理方法之一。在现在我们看来有点过于保守,有愚弄百姓之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它积极社会效果。
  最后我还要讲两点,就是:第一点:老子,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废,礼乐生。而我们现在是“仁义废,大道生”的时代。私有制对人性的扭曲是大道废的根源。现在私有制发展到了它的极端状态。一方面极端自私的思想意识肆无忌惮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公共经济在迅速发展,公共意识在不断发展。大道就是世界大同,现在迅速形成的地球村的意识,节能环保意识都属于大道意识,以及各种各样的,为社会服务的志愿者。我们观察、认识现代社会时要把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认识,否则就很容易走极端。
  第二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都不支持多党执政、政党制衡。电视媒体,互联网等已经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构成伤害。制衡政治的历史使命就是:政党之间互相监督,制约政体腐败。而现代信息科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防止政体腐败的方法,就是系统管理,媒体,互联网监督。现在美国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走中间路线”和“政党后政治”的主张。这是西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无党政治就是中国人一贯主张的君子政治。“君子不党”,“君子和而不同”。从哲学辩证的观点看一党执政很接近无党政治。所以在21世纪真正需要进行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的是西方社会,而不是中国。中国需要的是用系统的方法来防止腐败,用系统的方法来惩治腐败,加强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对政体的监督作用。尽管目前中国的政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很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是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他的优越性会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起码应该有的自信。
                            2010年5月24日于苏黎世niederhasli


  回复者:wonyen    回复时间:2010/7/6 13:55:09    [第2评]
顶一个!


2 条评论;  每页显示 15 条评论;   1 / 1               ↑到页首




您未登陆,发表评论时请填写: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评论: 在瑞士学联国学社道德经茶会上的发言
内容 (8000字以内)
 (CTRL+ENTER提交) 
  关闭窗口  
用户登陆
我要发表文章
搜 索
§hnxxzjx 的网志导航
感想随笔(0)
生活休闲(0)
饮食健康(0)
自然妙趣(0)
潮流时尚(0)
游览见闻(0)
情感绿洲(0)
娱乐搞笑(0)
读图时代(0)
影音视听(0)
商业新知(0)
理论研究(14)
时事纵横(4)
社会文化(1)
文学欣赏(0)
教育学习(0)
§hnxxzjx 的友情链接
关于文逸 | 小文论坛 | 文逸博客 | 文逸金融 | 精华文章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WWW.WONYEN.NET 2003 - 2021  闽ICP备09016518号-16   本站最高 10508 人同时在线,发生时间 2005-5-17 5:09:15 
 文逸科技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