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逸首页 小文论坛 文逸博客 精华文章
 首页 | 新闻 | 论坛 | 博客 | 专题 | FTP | 金融 | 微博 | 图库 | MyHome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 帮助 | 设为首页  ·在线人数: 6808
 §您的位置:文逸首页 > bmhdx76 's home > 【自然妙趣】专栏 > 有趣的动物故事.
bmhdx76 的主页网址:http://wonyen.net/home.aspx?id=bmhdx76 给我留言

 § bmhdx76  的【自然妙趣】专栏

  作者:bmhdx76  发表时间: 2006/5/20 20:17:48    查看: 5679     评论: 1
标题: 有趣的动物故事 美〕蒂姆·弗兰德 张荣建 余泽梅 译

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反映的观点介于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之间。佛蒙特大学的科学家伯恩德·海恩里希20多年来一直养殖渡鸦进行研究,非常赞赏动物的认知能 力,可称为动物迷。在《渡鸦过冬》一书中,他讲述了一个农妇遇见一只渡鸦和美洲狮的故事。该农妇住在科罗拉多州鲍得尔郊区的一个峡谷附近。有一天,她正在 园子里干活,不知从哪儿传来一阵渡鸦的鸣叫声。很多人都讨厌渡鸦,不过它们却可能是最聪明的鸟类。开始,这个妇女并没有在意,继续干活。可是那只渡鸦却仍 然不停地叫。大约半个小时后,它那粗厉的叫声让农妇也烦躁起来。渡鸦的声音越来越大,并开始在她头顶上盘旋,飞到农妇家的后院附近,这个后院就通往峡谷。 最后,渡鸦飞进院子,就在她正对面的一块大岩石上停下来,一双乌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她。农妇很生气,瞥了这个不速之客一眼,却注意到岩石后面的灌木丛里有 动静。那是一只捕食的大狮子,离她只有20英尺远,蹲在那里正准备向瘦小的她扑过来。农妇吓坏了,赶紧往后退,并大声呼叫自己的大块头丈夫来帮忙。(在动 物交流学里,这就是焦虑呼叫。动物在遇到捕食自己的敌人时,也会呼叫自己的伴侣或同伴来帮忙。)她丈夫从屋子里跑出来,吓走了狮子。对于这只大狮子来说, 到手的美餐没了,晚饭只有靠自己去和其他大个子动物拼力气了。 www.qikan.com.cnu7BSth43XkFmpblG
  这个故事在当地引起轰动,那个农妇说自己深信那只渡鸦花那么大的工夫,就是为了给她报警。要不是渡鸦那样不厌其烦地大叫,她可能也不会注意到它,感谢上帝派了一只渡鸦来帮助她脱离险境。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件事情,说是一只渡鸦救了农妇的命,实在令人感动。 
   人们往往比较喜欢这一类故事,这也无可厚非。这有助于消除人们在动物观上的分歧,将人和自然联系起来。1996年,在伊利诺斯州布鲁克菲尔得的一个动物 园里,一个3岁的小男孩掉进了大猩猩的围栏里,头受了伤。一只7岁的大猩猩宾提·朱阿小心翼翼地将男孩抱起来,把他放到围栏的一个门附近,好让工作人员将 他带走医治。显然,宾提·朱阿对这个和自己是近亲的小男孩产生了怜悯之心,并想帮助他。当时,她自己的孩子,正趴在她背上。这条消息在国际上都引起了轰 动。 
   多年来,海恩里希一直养殖渡鸦并进行研究,对那个渡鸦的故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一只渡鸦给人类报警,实际上讲不过去的。”我们都知道渡鸦是给捕食 者带路的。在海恩里希看来,事情的真相其实可能是渡鸦在高处看见了院子里的农妇,又发现那只狮子离农妇的院子不是太远,于是就决定把狮子引向农妇。渡鸦和 乌鸦都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是动物界的爱因斯坦。引起狮子的注意并把它朝农妇的方向引领,足足花了渡鸦半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野生动物界同样也是很讲经济利 益的,渡鸦一定是看到了这样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那就是狮子吃饱后留给它的遗骸。渡鸦之所以名声不好,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发现它们不会区分人和动物, 往往让人成为猎物。 
   一般人都不像海恩里希那样有20年研究和观察渡鸦的经历,所以都以为那只渡鸦是在报警救人,让人不禁想起古老的童话故事。然而,如果以我们自己的信念体 系来解释自然界的行为,往往可能错失真相。更重要的是,我们会错失提出问题的机会,如狮子是怎样决定跟渡鸦走的?渡鸦又如何知道自己可以影响狮子的行为? 这只渡鸦以前是否也这样做过?渡鸦的叫声狮子是否理解为“跟我走——前面有好吃的”?抑或是渡鸦的叫声只是引起狮子的注意,想起以前的某次经历,将渡鸦和 猎物联系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渡鸦和狮子肯定是在进行交流,而这正是值得研究的地方。 
   科学家们对很多动物都提出过这类问题。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动物的行为其实很复杂,需要它们进行思考,做出决定。这些研究中最著名的例子要 数一只名叫贝蒂的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它可是动物研究中的明星,智力超群,它的事迹是有录像记载的,它使人类对动物的认知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贝蒂住在英国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阿利克斯·凯瑟尼克教授带领一群科学家对动物使用工具的行为进行研究。他们设计了一组试验,给贝蒂 和另一只年纪稍大一点、霸道的乌鸦阿贝尔一些工具,看它们能不能根据情形选择合适的工具。新喀里多尼亚乌鸦非常喜欢使用工具,常常利用树叶、树枝和羽毛来 捕食猎物。在试验中,研究人员把一块肉放在一个小桶里,放进一个管道,然后给贝蒂和阿贝尔两根金属丝,一根直的,一根有钩,看它们会选哪一根来钩小木桶的 把手。两只乌鸦很快就知道有钩的那根是最好的工具——对乌鸦来说,这简直就是小儿科。在试验中,身体要大一点、占据主导地位的阿贝尔偷了贝蒂的钩子。但是 贝蒂毫不迟疑,用嘴衔起那根直的金属丝,将一端插入实验室桌子的缝里,用嘴将其弯曲,成为跟阿贝尔拿走的那根一模一样的钩子,然后用这根钩子去钩小桶的把 手,取出其中的肉。 
   凯瑟尼克说,贝蒂自发性地使用人造的东西,说明动物是有智慧的,善于解决问题,这是迄今为止最令人称奇的例子了,超过了会制造工具的野生黑猩猩,它们将 稻草或树枝伸进蚂蚁窝觅食。黑猩猩还会用石头砸烂坚硬的棕榈树坚果。但是,除人类以外,只有贝蒂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用一个人造的物体做成自己需要的工 具。凯瑟尼克说,他没有进行实验看阿贝尔会不会像贝蒂那样做,因为年纪大一点的乌鸦的思维体系是不一样的——它们往往是等年纪小的乌鸦找到食物后,再去将 它们的食物夺过来。 
   贝蒂的表现说明,它完全明白那个钩子的用途,并且能够回忆起被偷走的那根钩子的样子,然后制造出一根一模一样的新钩子。科罗拉多大学鲍得尔分校的科学家 马克·贝科夫专门研究郊狼的行为,是动物游戏行为和情感研究方面的权威,他称这“可能是动物思维研究领域里最有意义的一次试验”。 
   渡鸦和狮子的故事说明,有些野生动物能够确定一个目标,并按一定的计划去实现这个目标。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争论得较多的是动物交流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 贝蒂的行为显然是有目的的,也说明那只邪恶的渡鸦在不厌其烦地朝狮子大叫的时候,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一个故事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是也有其他例子表明, 两种不同的动物会合作,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和有意识的交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一种称之为蜂蜜向导的鸟,为了分享蜂蜜,它们将其他动物或人引向蜂窝。这种鸟也 叫黑脖向导,栖息在非洲和南美洲的雨林里,是啄木鸟和巨嘴鸟的亲戚,也是鸟类中名符其实的心计大师,特别喜欢吃蜂蜜和幼蜂。这种不起眼的鸟儿,身体很小, 只有小云雀般大,自己是无法打破蜂巢吃到蜂蜜的。 
   最早记录这种鸟的行为的是1777年在南非旅游的一个英国人。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在历史上,肯定是有一只特别聪明的黑脖向导,看到 身材矮小的俾格米人(Pygmy)和一种称之为蜜獾的动物正在分享美食,并且能够打开蜂巢。这只爱吃蜂蜜的鸟儿,可能已经在蜂窝周围徘徊很久了。突然有一 天,俾格米人或者蜜獾来了,打开了蜂巢。动物把一种行为和获得食物联系起来的本领是很强的。一种成功的新的行为,不管是偶然的还是有意的,通常都会迅速传 播开来。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蓝山雀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牛奶是在清晨送到人们手里的,奶瓶上盖着薄纸板。由于牛奶未经处理,油脂就会分离出 来,浮到上面。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詹姆斯·古尔德观察到,蓝山雀经常搞突然袭击,把树皮剥去,捕食昆虫。喂养的蓝山雀也会这样对待墙纸。 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天清晨,一只蓝山雀很可能刚好停在一只奶瓶上,并条件反射似地把奶瓶的盖子掀开,就像刮卡中奖一样,将上面的油脂吃掉了。鸟儿看 到另一只鸟儿有了吃的,马上就会冲进来一起分享,这又会引来更多的鸟儿。(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我上班的办公室,同事们一旦发现有人在办公室里吃生日蛋糕, 马上就会涌进来一起吃。)人们开始给牛奶公司打报告,说他们的牛奶瓶盖子被打开,牛奶油脂也没了。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地方有人这样说,后来扩大到整个地 区,甚至整个英国。在短短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只蓝山雀都参与了偷吃牛奶的行动。牛奶公司只好把盖子换成锡箔的,但是仍然阻止不了蓝山雀。英国的牛奶公司花 了将近十年时间才设计出蓝山雀奈何不了的纸板盖子。 
   蓝山雀的行为不及蜂蜜向导的复杂,但是很能说明一种行为可以是怎样形成的。蜂蜜向导的策略是找到蜂巢,然后把俾格米人或蜜獾带到这里,让他(它)们打开 蜂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蜂蜜向导直接同未来的合作伙伴交流,大声地叫或者使劲拍打翅膀,直到对方注意到自己。在去蜂巢的路上,它还会小心翼翼地确保不要 飞得太快。俾格米人也很通情达理,通常都会留下足够的蜂蜜、蜂蜡和幼蜂给向导当晚餐。蜜獾则会只顾自己吃个痛快,但是往往也留有足够的蜂蜜给合作伙伴。蜂 蜜向导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能够成功地和不是自己同类的人和蜜獾交流。有人也许会说,蜂蜜向导、蜜獾和人使用的是同一种动物语言在进行交流,不管这种语言是多 么简单。他们显然理解对方的需求目标,并且互相合作达到那个目标。
   这些例子不一定就证明动物能像人那样思维,但是表明动物显然也在用脑子。但是,要不是贝蒂是在15年以前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超凡的本领,很多人一定仍然会 对此嗤之以鼻,认为纯粹是巧合,哪怕是有录像为证。我们的观点是“尽管乌鸦只是表现出在思考,我们也能证明这不仅仅是一种本能,一种根植于遗传的本能。这 种行为可能就跟它们在自己的栖息地做的事情差不多。”蓝山雀和牛奶瓶的故事也是这样——撕开东西获得食物是它们很自然的行为。但是贝蒂的例子则很不一样。 按照以前的思维方式,科学家们也许会把精力集中在证明贝蒂会思考上,而不是设计试验来看它还能干什么。
 

分享到:

bmhdx76于2006/5/20 20:29:31经过修改.
管理日志】【我要评论

 §评论: 有趣的动物故事 美〕蒂姆·弗兰德 张荣建 余泽梅 译

0 条评论;  每页显示 15 条评论;   1 / 1               ↑到页首




您未登陆,发表评论时请填写: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评论: 有趣的动物故事 美〕蒂姆·弗兰德 张荣建 余泽梅 译
内容 (8000字以内)
 (CTRL+ENTER提交) 
  关闭窗口  
用户登陆
我要发表文章
搜 索
§bmhdx76 的网志导航
感想随笔(5)
生活休闲(0)
饮食健康(0)
自然妙趣(1)
潮流时尚(0)
游览见闻(0)
情感绿洲(2)
娱乐搞笑(2)
读图时代(0)
影音视听(0)
商业新知(0)
理论研究(0)
时事纵横(1)
社会文化(1)
文学欣赏(0)
教育学习(1)
§bmhdx76 的友情链接
关于文逸 | 小文论坛 | 文逸博客 | 文逸金融 | 精华文章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WWW.WONYEN.NET 2003 - 2021  闽ICP备09016518号-16   本站最高 10508 人同时在线,发生时间 2005-5-17 5:09:15 
 文逸科技 制作维护